從田間到云端:職教助力五常大米“出圈”
近年來,在國家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下,黑龍江省五常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立足本地稻米產業優勢,探索出“專業鏈、產業鏈、人才鏈、創新鏈”四鏈融合的發展路徑,構建起“校地企共生,產學研共贏”的產教融合生態,為縣域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“五常模式”。
五常市作為中國優質稻米之鄉,稻米產業是當地經濟的支柱。學校緊扣這一產業根基,以服務現代農業、助力產業振興為辦學定位,確立“舉農字旗,走強農路,育新農人”的發展思路,通過聯動政府、行業與企業,將職業教育與稻米全產業鏈發展深度綁定,走出了一條職教賦能產業升級的特色之路。
為打破產教融合的壁壘,學校主動搭建多方協作平臺。通過爭取五常市委、市政府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支持,學校聯合廈門網中網軟件有限公司、五常市十萬人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企業,成立五常市“市域產教聯合體”,并出臺《五常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(2023—2025)》等文件,確立“政府主導、校企聯動、資源共享、協同育人”的工作機制。產教融合委員會的成立,進一步明確各方職責,確保政策落地與實效達成,為產教融合筑牢了制度根基。
在此基礎上,“市域產教聯合體”通過“四雙”育人模式讓資源共享成為常態。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,在電子商務專業增設“短視頻制作與運營”專業,在農學專業開設“五常優質水稻栽培技術”專業,實現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;企業技術骨干與校內教師混編授課,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高級農藝師、電商企業的運營總監走進課堂,帶來一線實踐經驗;校企聯合建成電商直播中心與現代農業智慧大棚,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錘煉技能;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考核標準,從理論知識到職業素養進行雙向評價,形成人才培養的閉環體系。
圍繞稻米產業的實際需求,學校不斷優化專業布局,深化產學研用融合。學校建設以農學專業為龍頭,電子商務和直播電商服務專業為兩翼的專業集群,精準匹配產業發展需要。學校與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共建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,通過“校園+田園”模式,讓學生完成從基礎技能到實戰訓練的全流程培養;以“學校+基地+農戶”模式推廣鴨稻種植、有機蔬菜種植等技術,帶動特色農業發展。針對產業技術短板,學校開展“種植技術+電商運營+品牌管理”復合型培訓,年培訓超1000人次;2022年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育苗新技術,推廣覆蓋10萬畝稻田,帶動580戶稻農增收近千萬元,讓科技真正轉化為生產力。
面對產業數字化轉型趨勢,學校及時調整專業結構,在電子商務專業基礎上增設直播電商服務專業,與廈門網中網軟件有限公司共建鄉村振興產教學院。通過電商技能培訓,學校帶動2000余名農戶加入電商供應鏈,戶均年增收2萬余元,孵化20個創業團隊,帶動200余人就業。同時,學校聯合企業打造“農業+旅游+教育”融合業態,共享村莊的“插秧節”“野奢營地星空露營節”等項目,打造五常休閑旅游的新名片,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。
如今,產教融合的成效已逐步顯現。學生在全國校園生態電商節、黑龍江省技能大賽等賽事中屢獲佳績,為當地產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;水稻育苗技術推廣與電商培訓形成良性循環,讓農民的“錢袋子”更鼓;電商發展助力農產品上行,鄉村旅游實現多元融合,學校案例獲評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。
回望這一歷程,四方聯動是產教融合的根基,政府、企業、行業、學校協同發力才能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無縫銜接;精準對接產業痛點是關鍵,圍繞稻米產業設計人才培養路徑,讓教育供給始終與需求同步;多元融合則是內生動力,“農業+旅游+教育”“學校+基地+農戶”等模式,激活了鄉村資源,推動了技術下沉與成果轉化。
學校用實踐證明,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能實現農戶增收、產業升級與教育質量提升的多重目標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隨著“四鏈融合”的持續深化,這片黑土地上的產教融合故事會越來越多、越講越好。